事件回放
國際金融報2月4日訊 一只蝴蝶在南美扇動幾下翅膀,可能數周后在美國會引起一場龍卷風。金光集團APP,這個來自印尼的跨國企業(yè)便是在這種效應下被卷入一場輿論颶風的中心。
扇動翅膀的“蝴蝶”,是一個民間環(huán)保組織:綠色和平。2004年11月16日,該組織召開新聞發(fā)布會,稱要向政府舉報APP在云南省圈地毀林。此后,輿論對APP云南造林項目的各種負面猜測接踵而至。APP方面并沒有進行激烈的反駁,只是聲明:綠色和平組織對APP的指責是不符合事實和不負責任的。一個月后的2004年12月16日,綠色和平再次召開新聞發(fā)布會,稱通過獨立調查掌握了最新證據。各界爭議也隨之升溫。
2005年1月12日,APP召開新聞發(fā)布會,首度正式回應先前的指責,就在云南啟動“林紙一體化”項目進行詳細、深入的解釋和澄清。
1月18日,國家林業(yè)局副局長雷加富表示,國家林業(yè)局正在組織調查。1月25日,云南省政府公開表態(tài):發(fā)展林紙產業(yè)是云南省經濟發(fā)展的戰(zhàn)略決策。“綠色和平組織”對云南推進林紙產業(yè)橫加指責,對金光集團橫加指責,是由于對一些具體工作不很了解造成的。
1月23日,記者前往位于高原山區(qū)的云南省思茅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實地調研。雖時處苦寒,但這里陽光明媚,目力所及,遠近山坡綠意盎然,一片寧靜祥和,令人心神悠然。此情景與先前記者從部分媒體獲知的“金光集團APP在思茅大規(guī)模毀林”、“滇南森林告!钡让枋龃笙鄰酵ァ槭裁唇鸸饧瘓FAPP植樹者反成毀林人,甚至失歡于眾,獲罪于邦?
71萬與九千畝
“造林”與“毀林”雖一字之差,但這兩個概念之間卻有著本質區(qū)別,乃輿論颶風的核心之一。
記者從云南省林業(yè)廳獲知的實際情況如下:2003年至2004年,APP中國在云南省實際造林約71萬畝,造林過程中涉及9000多畝有林地。在這些有林地的清山過程中,一部分樹是以前當地百姓已經砍伐,并作為民用柴自行使用了;另一部分是由APP中國的承包商組織清理的,砍伐下來的樹有些是當地百姓自行使用了,有些被廢棄。
對APP造林過程中涉及9000多畝有林地的事實,云南省林業(yè)廳副廳長郭輝軍認為,乍看之下,9000畝這個數字確有不小的沖擊力,但與APP實際造林71萬畝相比,占比極小!肮卣f,這不是‘皆伐’,或者‘破壞天然林’,更不應該以偏概全,否定APP中國造林71萬畝的主要事實!
林業(yè)生產有兩大目的,即追求生態(tài)效益和經濟效益。為了保證這兩大效益的實現,必須將林地劃分為公益林和商品林,實行分類經營。據介紹,到2003年底,云南省已有公益林面積1217.2萬公頃,占全省森林面積的50.2%,在全國省區(qū)中位居前列。全省已初步形成類型齊全、布局合理、結構科學并發(fā)揮重要生態(tài)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的自然保護區(qū)網絡,基本能滿足云南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需要。
在這種情況下,就應對商品林合理規(guī)劃、科學種植,以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云南省林業(yè)廳的人士特別指出,商品林中也分為天然林和人工林,以產業(yè)形式發(fā)展工業(yè)人工林,能夠緩解對天然林的壓力,因而能夠保護天然林,最大限度地保護天然林生態(tài)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及其生態(tài)功能。
云南方面還表示,事實上APP在云南的造林規(guī)劃并未如有關媒體渲染得那么大。金光集團確實是簽訂了總造林面積2641萬畝的意向性協議,但是目前簽訂的協議上只有915萬畝,這915萬畝也只代表合作誠意,最終實際數字要待對當地環(huán)境資源實地勘探、與農民達成協議后才能真正確定。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分管林業(yè)和經濟發(fā)展的副縣長陳云昌向記者介紹,根據項目協議,APP造林任務是分到各鄉(xiāng)政府,協議中總造林面積只是規(guī)劃,至今尚未落實。而在實施過程中,還要根據地方實際條件行事。2003年,APP在瀾滄縣造林10萬畝,2004年32萬畝。
轉讓價格與造林效益
每年每畝承包費0.8元!乍一聽,這一土地租金標準的確低得令人咋舌。根據2002年APP中國與云南省政府的協議,他們的造林基地按每畝40元(50年)收取土地承包金(合每年每畝承包費0.8元)。有言論稱此價格過低,過多地出讓了農民利益,引發(fā)農民不滿。
對此論調,云南省政府人士明確表態(tài),“目前國家對林地流轉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每畝40元(50年)的價格是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的,而且也不是針對APP一家企業(yè),而是對所有企業(yè)同樣的租地價格!笔聦嵣希ㄔ凭傲旨堅趦鹊脑颇鲜《嗉伊旨埰髽I(yè)在租用原料林基地時,所支付的租金都是這一標準,金光集團只是享受了“國民待遇”。據了解,省政府以此價格租讓的荒地大部分地理條件很差,沒有任何交通設施,不能為當地農民創(chuàng)造任何價值,土地價值也沒有絲毫體現,其租金與農耕地和城市用地沒有可比性。
陳云昌也曾坦言,全縣880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除了600余萬畝有林地外,都是些荒地,沒有產生過經濟效益。“如果APP不來租地,土地也是白白荒著,何況以前本地林紙企業(yè)來租地造林,縣里也是這個價,一視同仁!彼f。
另外,云南省林業(yè)廳副廳長郭輝軍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土地租金只是APP造林項目綜合效益的一小部分。根據測算,APP造林每畝地50年內一共可以為政府、農民直接貢獻經濟收入近2萬元,平均每畝每年可產生經濟收入400元,包括種植、管理、采伐等勞務費等,不計算企業(yè)所得稅,是0.8元的500倍。
有統計顯示,截至2004年底,APP在云南造林投資近2.5億元,其中400余萬元用于道路修建,7000萬元用于支付農民造林工資。
為了更直接地獲悉當地百姓的真實想法,記者驅車深入思茅市瀾滄縣響水河村進行實地采訪。從縣政府出發(fā),在經歷了3個多小時的顛簸后,這個偏遠山區(qū)的小村子終于映入眼簾,APP的林地就靜靜地躺在村腳下不遠處的山坡上。
當被問及當地百姓是否歡迎APP在村里造林時,響水河村村民何文昌露出了農民特有的燦爛笑臉,他告訴記者,從2004年3月至今,全家5口人都參與了從清山到營林的過程,總計收入勞務費1萬余元,而之前家里人的人均年收入也就1000元。他說:“當時要植樹之前,村里曾征求了大家的意見,80%的人是愿意的,后來大伙確實得到了實惠。”村里的人大代表李秀英也說,植樹前村里是統一了大部分人意見的,她本人也從來沒有聽到過農民不愿意種林的反映。
“以前,我們這里的農民幾乎沒有獲得勞務收入的機會。去年縣里人均年收入是798元,其中有100余元是APP項目帶來的勞務收入!睘憸婵h縣長助理楊文凡如是說。
盤活森林資源
據介紹,金光集團APP中國在云南營造原料林,絕大部分是在荒山荒坡上。然而記者連續(xù)三天在瀾滄縣實地考察時,卻發(fā)現目之所及基本都是綠色的山巒,光禿禿的黃土坡并不多。陳云昌解釋說,云南省的荒山并不像人們通常所理解的那樣什么都不長———這里的年均降雨量在1700毫米左右,因此即使無人照管,地上也會長有小樹和草類等少量生物。但是這樣的植被既非生態(tài)林,更達不到商品林的標準,如果不加以改造,根本毫無用處。
云南省林業(yè)廳副廳長郭輝軍確認,低產林改造是營林造林的一種必要手段。專家們認定,所謂低產低效林是指木材生長量低、病蟲害嚴重、受到嚴重的人為和自然影響、目的樹種少于40%、枯死木大于50%、林木分布不均或郁閉度過低、不具備應有的生態(tài)功能、起不到足夠防護作用的林分。云南氣候條件優(yōu)越,光、熱、水、土要素配合協調,很適宜植物生長,在很多地區(qū)嚴格來說并沒有荒山,但是存在很多很多低產低效林。據介紹,云南省大多數地方的云南松次生林品質嚴重退化,扭松和地盤松占了很大比例,火災與病蟲害嚴重,蓄積量僅為1.0—0.3立方米/畝,經濟價值極為低下。
云南省政府有關人士也表示,云南的荒山荒地并不是不毛之地,但是有些林地上原有林木的林分和郁閉度都很差,必須進行“適當清理”,為林紙產業(yè)這一支柱工業(yè)的形成來有意識地營林。
據了解,目前云南省劃入商品林面積1.8億畝,其中近10%是低效林地。為了充分提高商品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必須對這些低效林進行有計劃的更新改造。此外,云南要發(fā)展壯大林紙產業(yè),就必須增加造紙原料林基地的面積,實施規(guī)模化經營。通過把低效林地逐步改造成人工林,可以擴大林紙基地。
何文昌告訴記者,所謂清山就是在那些“荒了一兩年”的山上“用刀砍草”,其中小棵的樹木也“不得不砍”。那些樹的胸徑都很小,砍下后農民就拿來當作柴火燒了。何文昌說,那些荒山都是從村集體轉包的山林地,但凡有薪炭柴和住房用柴的需要,大家就會到自己承包的林地上去砍一點。至于采伐的數量,村里是有指標的,大家就按照執(zhí)行,只是誰也沒想過去辦采伐證。
根據國家的有關規(guī)定,各地必須嚴格執(zhí)行年森林采伐限額,在采伐林木前要辦理林木采伐許可證。瀾滄縣林業(yè)局文件“瀾林計字[2004]1號”顯示,瀾滄縣林業(yè)局下達的2004年度全縣民用材(柴)采伐限額為55.6萬立方米,其中農民自用材15.1萬立方米,生活燒柴40.5萬立方米。云南省政府人士說,事實上,國家下達的采伐指標云南省每年都“用不完”,但是由于山區(qū)交通不便,農民們往往不去按規(guī)定辦理采伐證。
云南省林業(yè)廳林政處的王處長表示,云南省農民所砍伐的民用材(柴)都是在計劃安排之內的,沒有去辦理采伐許可證是林業(yè)管理“環(huán)節(jié)上有疏漏”。他證實說,在金光集團介入之前,當地就普遍存在著農民領了采伐指標卻不去辦證的情況。
加快發(fā)展林紙業(yè)
云南省地處中國西南邊陲,素有“彩云之南”的美稱,是著名的旅游勝地。游人鏡頭之中,自然風光美麗神奇、多姿多彩。然而鏡頭之外,貧困始終困擾著當地百姓。隨著國家經濟高速發(fā)展,云南人對脫貧致富的渴望也日益熾熱。
云南省政府發(fā)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宣介紹,云南的經濟發(fā)展處于全國的末位,目前全省有74.3%的人口生活在農村,截至2003年仍有286萬人尚未解決溫飽問題,貧困人口大多生活在山區(qū),那些地方土地少山地多,種植一般農作物經濟效益差,適合發(fā)展林業(yè)。
“云南省發(fā)展林紙產業(yè)是經過科學論證的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決策,更是這里的人民脫貧致富的客觀需要!睋私猓颇鲜∥、省政府已于2004年2月出臺了《加快云南林業(yè)八大產業(yè)發(fā)展的決定》,省有關部門已經對林紙、林化、林藥、森林旅游等8大產業(yè)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已確立了林紙產業(yè)的突出地位。云南省人民政府經濟合作辦公室副主任朱曉陽也表示:“目前,整個產業(yè)尚處于培育階段。我們希望8-10年后,能打造出一個有競爭力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耐力的大產業(yè)!
據悉,云南省有3.6億畝林地,現在全省涉林產值170億元,甚至還比不上東部沿海地區(qū)的浙江省(800億元),林業(yè)產值與林地面積極不相稱。另外,目前中國的主要造紙企業(yè)都是依靠進口原料,2002年中國木漿的進口量已躍居世界第一,并且以平均每年22%的幅度快速增長。專家指出,造紙業(yè)的原料問題猶如糧食問題一樣嚴峻,中國不可能指望靠進口世界木漿資源來養(yǎng)活自己造紙業(yè)。而云南省恰有望成為中國最大的林紙一體化基地,因此,在云南培育林紙產業(yè)不僅是云南人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也事關國家能源安全。云南省政府表示,今后將考慮引入更多像金光集團這樣的戰(zhàn)略合作伙伴,早日做大做強林紙產業(yè)。(林夢達、李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