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完成股改并順利復牌的銀河科技一副天下大定的模樣,直到此刻它才開始回應來自媒體的質(zhì)疑。1月11日,G銀河發(fā)布公告,公開承認了虛增銷售收入2.63億元、虛增凈利潤4300萬元及大股東占用上市公司3.93億元資金的事實。

銀河科技驚曝股改第一丑聞!
銀河科技在公告中承認,為了包裝經(jīng)營業(yè)績,在2002年及2003年,G銀河通過與大股東銀河集團及關聯(lián)企業(yè)往來資金確認為收入的方法,共虛增銷售收入2.63億元(不含稅收入2.25億元),虛增凈利潤額為4300萬元。此外,至2003年,銀河集團還累計占用了G銀河3.93億元的資金,這其中包括了未披露的銀行貸款2.7億元,以及記入其他應收款科目的1.23億元。
事實上,銀河科技上述行為早在2004年8至10月,財政部廣西專員辦對G銀河的財務會計信息質(zhì)量進行專項檢查時就被查出,但是直到2005年4月,才在當年的第一季度報告中輕描淡寫地提到有未曾公開的2.7億元銀行貸款。
至于大股東通過關聯(lián)交易虛增營業(yè)收入及利潤的事實,銀河科技辯稱當時已根據(jù)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民政府的指示進行整改,大股東將其持有的廣西沃頓國際大酒店95%股權轉(zhuǎn)讓給銀河科技,以抵償大股東占用上市公司的資金、填實了銀河科技2002、2003年因虛增收入而相應虛增的凈利潤。
按照銀河科技的理解,既然已經(jīng)將虛增的利潤做實,那么因關聯(lián)交易產(chǎn)生的利潤也就是公司的真實收入,自然也就無須再對其中的曲折歷程進行信息披露了。股民憑空收到大股東的“紅包”,感恩都還來不及,如果再深究的話就太不識時務了。
然而事實真像他們想象的那樣簡單嗎?這不禁令筆者想起以前莊家與上市公司聯(lián)手操縱股價的往事。在2000年前,價值投資就已深入人心,一些二級市場上的莊家看到有機可乘,就與上市公司通過虛增利潤的辦法炒高股價。當時,人們判斷股價的高低,一個重要的指標便是市盈率,既股價與每股收益的比值。
假設某公司每股收益為0.5元,按照當時25倍的平均市盈率計算,其股價應該在12.5元以上。如果業(yè)績提高到每股1元,其股價也應同比增加一倍,既25元。于是,莊家便與上市公司勾結,向上市公司注入利潤,這樣每注入1元的利潤,從二級市場上就可以獲得數(shù)倍的回報(與莊家控盤數(shù)量占總股本比例有關)。
顯然,上市公司通過這種方式增加的利潤不可能維持長久,一旦炒作結束,上市公司的業(yè)績便迅速回落,露出本來面目。于是,很多盲目信從市盈率的投資者都被深套其中。
銀河科技的大股東向上市公司注入利潤也許本意是好的,從該股過去數(shù)年的走勢來看,其股價逐波走低,不可能是出于炒作的目的。更可能的原因是想通過這種方式,在漫長熊市中維持住自己的股價。
然而,即使是出于“好意”,銀河科技的這種做法也是不可饒恕的。原因無他,虛假的利潤干擾了投資者的判斷,垃圾股不會因為財務報表的美化而真的變成績優(yōu),那些誤信業(yè)績的投資者早晚要為此付出代價。事實上,財務作假并沒有讓銀河科技擺脫厄運,從2002年至今,其股價從11元一路跌至目前的2.64元,市值損失70%以上,相信有不少“抄底”的投資者深陷其中。
更為惡劣的是,銀河科技以地方政府“內(nèi)部處理”為由隱瞞本應披露的信息,直到股改結束,在市場上造成惡劣的影響。銀河科技事件極大地打擊了人們對股改的信心,可以毫不留情地說,這是市場股權分置改革以來最大的丑聞。因此,強烈建議市場的監(jiān)管者嚴肅處理銀河科技的造假行為,為股改營造一個公開、公平、公正、和諧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