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煙草工業(yè)用卷煙紙歷來靠國內供應。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國產卷煙紙大量積壓。而煙廠用紙三分之二靠進口。煙廠認為,國產盤紙上機斷頭多是主要原因。
改革開放前,國內煙廠的卷煙機運行速度大多是每分鐘3000支以下。由于卷煙速度較低,國產的盤紙可以勉強使用。隨著改革不斷深化,煙廠對卷煙設備不斷進行技術改造,同時,從國外引進先進的卷煙設備。1993年,鄭州煙草研究院對煙廠進行調查時了解到,國內煙廠使用的運行速度為5000支/分到10000支/分的卷煙機設備已占60%。而一些仍然采用老工藝生產的盤紙,已不適合在高速卷煙機上使用。尋找差距
當時,國內有關人員為找到國內外產品在工藝技術上差距,在相同的條件下對國產和進口產品進行測試。他們發(fā)現(xiàn),采用常規(guī)測試方法,找不出國內外樣品存在的差距,只有做樣品微觀分析后,不但能找出標準中所規(guī)定指標的差距,更重要的是找到了工藝技術和設備上的差距。找微觀上的差距,單靠工廠所配備的儀器,很難完成。由此工廠找到了研究部門。
我在研究院工作時,一些工廠的領導與院領導交換意見時說,我們遇到質量問題,將樣品送到你院做進一步分析,你們往往只給分析數(shù)據(jù),不給分析意見,對我們來說僅起到了儀器校對作用,給出分析意見才能對我們生產起到指導作用。有的工廠研發(fā)新產品,僅靠自身一些簡單儀器分析,不愿找研究部門合作,怕花費或怕失密。然而,他們對新產品性能未摸透就投產,出來的產品僅外觀像進口產品,性能存在一定的差異或試制的樣品還行,批量投產就會出現(xiàn)問題。
硬搬國外標準走彎路
文革后,我國采用歐美國家的標準。歐美技術設備先進,生產出的紙張勻度好,用均值報告測試結果,能反映紙的質量。而我國企業(yè)的無論裝備還是技術與國外企業(yè)比均有差距。我國小企業(yè)較多,生產出的紙勻度差。但有關部門在制定標準時,并未把勻度作為指標。一些薄型紙在定指標時,只以均值表示測試結果,而未規(guī)定標準差。以卷煙紙標準為例,在出廠時,工廠按標準檢測結果是A等品,強度指標的均值有時國內產品還超過國外產品,但卷煙盤紙上機斷頭的次數(shù)卻超過進口盤紙1倍-2倍。
我認為,當時,國內產品有三方面問題。一是對勻度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盤紙在卷煙機上使用,紙的每一點的強度都應經得起機器轉動時動平衡要求才對。而我國用均值報告測試方法,則掩蓋了紙的薄弱點。二是取樣位置也存在問題。標準規(guī)定,在下機大卷筒的橫幅上取10條,做紙的強度測試,而上機的盤紙是使用紙的縱向。三是裁樣方法也不對。試驗室測試時,將試條沖成標準中規(guī)定尺寸,試條兩邊是沖刀所為。而在卷煙機上使用的盤紙兩邊是分切機刀口的質量。這兩項試驗結果可稱為南轅北轍。
以煙廠的要求為準繩
針對上述情況,近期,有關部門對卷煙紙標準進行了兩次修訂。第一次修訂時將抗張強度、伸長率、透氣度三項指標后都增加了允差要求。第二次修訂時,又將抗張強度與伸長率兩項指標合并成一項,改用抗張能量吸收指標表示,并用最小值報告測試結果。另一項改變是,取樣方法中的定量、透氣度、抗張能量吸收等三項指標的試樣,直接在卷煙盤紙上采取。
為了適應煙廠對盤紙質量要求,我國卷煙紙行業(yè)分兩個階段進行了工藝改造。第一階段,有關人員將中國制漿造紙研究院改進卷煙紙質量技術的研究成果,在國產紙機上進行工藝試驗。成功后,他們又對紙機進行技術改造。為了使紙定量穩(wěn)定,他們在生產線上安裝了一系列進口自控儀器和部分進口零部件。此舉雖然使紙品質量有所提高,但紙的定量穩(wěn)定性差。第二階段,5家大企業(yè)整套進口紙機系統(tǒng)。進口紙機技術水平高,可以在生產過程中避免紙的次點與缺陷點出現(xiàn)。由此,這5家大企業(yè)生產出世界一流水平的卷煙紙產品。
以一流產品奪回“江山”
在研究部門配合下,經過10年艱苦努力,我國終于生產出世界一流質量的盤紙。2000年,中國煙草物資總公司在供需雙方訂貨會上宣布,我國實現(xiàn)卷煙紙國產化,改變卷煙紙三分之二依靠進口的局面。2005年,煙草行業(yè)為照顧對外技術交流需要,保留10%%市場份額給進口產品,其余高達90%%的市場份額被國產產品占據(jù)。在國內,一些以落伍的工藝生產產品的企業(yè)被淘汰。到去年為止,我國大約還剩下13家企業(yè)在生產卷煙紙。其中,國內5家用進口紙機生產產品的企業(yè)占據(jù)了80%%的市場份額。那是因為他們的產品質量水平與進口產品相同,但價格卻低于進口產品,且服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