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謎一樣無法被機(jī)器取代的做紙手藝到底有多難呢?在金線金箔總廠打箔傳人葛義根師傅的幫助下,記者在龍?zhí)掇r(nóng)村尋訪到了81歲高齡的做紙藝人沈梓源老人,了解到了做紙中的一些絕活兒,其中打紙是最難的一環(huán),藝人們也因此被稱為打紙人。
檀木錘還分南北面
所謂做紙,就是要把產(chǎn)自福建的上好“碼松紙”加工成能做金線的基紙。切成長條后的碼松紙被稱為“坯子”。先敷上毛巾用開水燙熟,碼成一層后壓上條石,把水分?jǐn)D出來;第二步是揭坯,約七八張一揭,晾在竹竿上陰干,不能在太陽下曬……然后是鑒坯、掃邊。
接下來的工藝有點(diǎn)像腌菜。用石頭把紙張的干濕部分壓得均勻,用水將易吹干的紙邊噴濕,把坯子折起,放在壇子里,用麻袋封壇口,一夜后再將坯子取出,在石頭上拍拍打打后,紙間就松活開了,用沈老的話說,紙醒了,可以開始“打紙”。
打紙是做紙中難度最大的一環(huán),就是要把兩層或七層紙摞在一起,用檀木錘敲打成一張紙。沈老拿出一只檀木錘向記者介紹其中的門道,形似螺帽的檀木錘在使用中只能用生長時(shí)朝南的一側(cè),因?yàn)檫@一側(cè)的木質(zhì)更有韌性,打出來的紙才牢靠。直徑較大的檀木錘表面開七八個(gè)面,大一些的至多開12個(gè)面。
打紙時(shí),幾個(gè)錘面輪流接觸紙,直到它們被打成一張為止。
打不好紙就著了
沈老拿著檀木錘坐在屋門口一塊打紙用的條石前向記者演示。只見他雙手緊握木柄,兩腿劈開,雙腳蹬地,嗒——嗒——嗒——,很有節(jié)奏地?fù)Q用不同的錘面擊打。也許是很久不做活兒了,記者拍照過后,他還在埋頭忙碌,沒有停下來的意思,直到家人湊上前去提醒。
沈老告訴記者,打紙過程中有很多要領(lǐng)很難掌握。就拿錘面來說,木匠無法把握好傾角、寬窄,全憑藝人在實(shí)踐中憑手感掌握。
每打半張紙,錘面上還要上油,讓記者驚訝的是,一只檀木錘打不了幾張紙就會燙手,稍不留神錘面就會起火,紙也會被燒著。
再比如兩張紙短邊的接縫處,上下兩層的接頭要錯(cuò)開,而且接頭的寬度不能超過一根棉線的寬度,用沈老的話說,這就是“一線邊”,接寬了做出的真金線就不光滑。
打紙藝人僅此一位
沈梓源老人是沈家第五代打紙人,據(jù)他回憶,沈家一直居住在中和村(音),在解放前還沒被長江淹沒。他年幼時(shí)對什么都好奇,看到父親在打紙,他也很好奇,拿著檀木錘就有模有樣地學(xué)起來。父親見他學(xué)的有板有眼,就手把手地教他了,后來弟弟也學(xué)了打紙。
據(jù)沈老回憶,解放前中和村一帶會打紙的除了沈家,還有黃家,他很形象地說,“整個(gè)龍?zhí)兑簿陀?0多塊石頭”,意思是打紙的技術(shù)很難掌握,一塊石頭就代表一位藝人,盡管沈家父子三人都會這絕活兒,母親搖金,妹妹們又會紡金線,但一家人要靠這點(diǎn)工錢維持生計(jì)還不夠,閑時(shí)還得打魚彌補(bǔ)口糧的不足。
目前南京金線金箔總廠在冊的做紙藝人就沈老一位,如果他干不了這活了,做紙將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絕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