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到來了,筆者按照農村除塵(除陳)風俗,給自己的辦公桌來一番“辭舊迎新”。其中,怎樣處理朋友寄來的明信片,頗讓人犯難。在感受賀年片傳遞出的溫情友誼、回憶祝福的同時,又感到煩惱:保存這些紙質賀卡,是一種負擔;而將明信片當作廢紙?zhí)幚淼,又覺得對不起朋友的一份好意。
生活和工作中也常聽到類似的感慨:來而不往非禮也,收到明信片,便要回寄明信片,而寄出明信片后,受者又怎么處置自己的明信片呢?難道友誼的信息只有在明信片上才能看出來嗎?難道在沒有明信片的年代,人們傳遞祝福的方式比現(xiàn)在落后嗎?親朋好友和同事之前的友誼和交情就比現(xiàn)在淡漠嗎?
不是。鴻雁傳書的美妙傳說,竹報平安的詩情畫意,長亭外、古道邊的落寞惆悵至今還令我們神往。先不說用一張張考究的紙張印刷出來的明信片多么“程式化”,也不去比較明信片的問候,與一個短信、一個電話、一個電子郵件或即時聊天的溫馨程度孰重孰輕,單說鋪天蓋地的紙質明信片所耗費的森林資源,就是一筆不小的數(shù)字。有人統(tǒng)計過,每制作1萬張賀卡就要消耗相當于3棵10年生大樹的木材,每10萬張賀卡則要耗費5.5立方米木材。
明信片退出歷史舞臺,是人情“向背”的必然。明信片行世多年,已顯現(xiàn)“日暮途窮”的跡象。在很多人眼中,明信片已經可有可無,有它添麻煩,沒它無所謂。都說物以稀為貴,明信片剛興起時,的確很受歡迎,但這么多年過去了,明信片還是在途中“飛來飛去”,便覺得不新奇、不珍貴了。因為工作關系,筆者接觸了許多領導和領導身邊的工作人員。領導連拆看明信片的時間都沒有,更不用說品味、欣賞和陶醉在明信片里了。領導同志出于禮節(jié),交待身邊工作人員把明信片拆封、登記,然后列表閱示。有一位朋友說,他每年為領導拆封的明信片可以裝幾麻袋,最后只好交機要部門把明信片丟進粉碎機粉碎。
告別明信片,其實是在告別一種“偽文明”,因為相當多的明信片不是由寄送者自己掙錢購買。一沓明信片,錢并不多,一般都在單位辦公經費中列支。有些單位干脆“批量”訂制明信片。所以,雖然明信片印制精美、紙質上乘,但帶有明顯形式主義色彩,附著在明信片上的情感也大打折扣。同時,用紙質明信片寄托相思和祝福的方式已顯落后。在網絡、通訊異常發(fā)達的今天,一個電話,一條短信,一封電子賀卡或者是在即時聊天工具上的溝通,都遠勝于費用較高、速度較慢的明信片。
讓明信片退出歷史舞臺,既是節(jié)約資源、保護環(huán)境的需要,也是現(xiàn)代文明的體現(xiàn)。(江仲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