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儺舞、源自漢代的苧麻造紙技藝、遠離海洋的媽祖信仰等一大批重要文化遺產在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過程中逐漸被發(fā)現(xiàn)……
他們祭祀的是蔡倫
東漢蔡倫發(fā)明造紙術時的苧麻造紙技藝,曾被認為失傳,但山西忻州的普查人員卻發(fā)現(xiàn),這種源自漢代的傳統(tǒng)技藝,一直在忻州定襄的一個小村落里世代相傳。
研究文房四寶的專家樊嘉祿教授介紹說:“東漢蔡倫發(fā)明造紙術時,主要是使用苧麻和布頭等為原料改進工藝,麻紙制造得以普及。之后的隋唐五代時圖書多用麻紙,宋元時逐漸棄用,明清時更少使用。在民間,一些地方還少量生產麻紙,但以苧麻為原料者已寥寥無幾!痹谄詹檫^程中,定襄蔣村的麻紙制作因其傳承古老的苧麻造紙技藝成為關注焦點。
歷史上的蔣村一直以麻紙加工業(yè)著稱。據《中國實業(yè)志》記載,清代中葉以前,定襄就是手工紙盛產地。清末民初時,蔣村紙業(yè)興旺,農家十有七八會制紙,1933年左右,蔣村年產麻紙150多萬刀(每刀100張),產值6萬白洋,暢銷晉、冀、蒙等地。
除了傳統(tǒng)的制作技藝,蔣村世代因襲的行業(yè)習俗也佐證了其工藝的源流。各個紙作坊都供奉著蔡倫的牌位,牌位上一般寫有“供奉蔡倫祖師爺之位”。相傳陰歷三月十七日是蔡倫誕辰,這一天,全村的造紙業(yè)主都會籌資唱戲,祭祀蔡倫;每年十月初十,因天氣漸冷,抄紙停業(yè),是造紙“合龍口”的日子,也要宰羊祭祀蔡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