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聞出版總署黨組書記蔣建國在全國新聞出版工作會議上表示,新聞出版單位必須徹底轉企改制,成為合格市場主體,并在守住國內市場的同時,通過參股控股、收購等方式在境外辦社辦站、辦報辦刊等方式,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為提升中國軟實力,自2008年始中國就提出了一攬子發(fā)展中國媒體、提升國際影響力的“有價值計劃”。如2009年斥資450億元幫助國內主要媒體海外擴展;去年兩會通過的2012年財政預算案,用于提升重點媒體海外影響力的費用為27.5億元,同比增長37.5%;同時去年7月新聞出版總署與中國進出口銀行簽署協(xié)議,為中國媒體提供了不低于200億元人民幣或等值外匯融資,扶持其走出去。
大量資金支持中國媒體參與國際競爭的成效是顯著的。2011年新華社北美總部搬入時報廣場百老匯大街1540號頂樓1700多平米的辦公室,開播三年的新華社CNC覆蓋到南美洲以外的所有大陸,其節(jié)目在全球70多個國家進入家庭和酒店等,新華社的海外記者站達到200個左右;2012年1月和2月央視非洲分臺和北美分臺開播,其中北美分臺節(jié)目通過衛(wèi)星和有線網(wǎng)絡進入美國家庭等。
媒體的主營業(yè)務是新聞,新聞的核心作用是緩解信息不對稱,及由信息不對稱引發(fā)的誤解、缺信和相互猜忌,為受眾提供獲取客觀、及時準確和有用信息提供平臺;而新聞報道的客觀、公正、及時準確、全面和平衡,以及對問題和困難的透明開放及坦誠,是媒體構建公信力,爭奪受眾市場話語權的核心要素,是使其新聞節(jié)目、新聞故事引發(fā)國際受眾認同,并進而培育受眾行為和情感忠誠度的基礎和前提,更是媒體公信力,市場甄別媒體價值差異的主要載體。
國內主流媒體的境外布局,除了在硬件建設上推進外,更需要深入研究國外受眾的接受習慣,遵循普適性的新聞規(guī)律,通過行之有效的而不是簡單灌輸?shù)姆椒,來講述中國故事,只有這樣,才能取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從媒體運營的傳播和經(jīng)濟效率上,當前首先應摒棄數(shù)量規(guī)模型思路,把重點放置在提升中國媒體的海外公信力上,通過遵循新聞制播規(guī)律,堅持新聞專業(yè)理念,以客觀、公正、及時準確、全面和平衡的報道取信于海外受眾,把受眾導向作為中國媒體參與國際競爭的核心,進而培育出媒體公信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對媒體的管理也是要尊重媒體規(guī)律,而不是官僚意志。我們認為,只有通過遵循新聞傳播規(guī)律打造海外公信力,既是中國媒體參與國際競爭,爭奪國際話語權的靈魂和核心內涵,又是提高中國媒體海外資產(chǎn)經(jīng)濟績效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