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2月10日,國家外經貿部正式將吉林紙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等九大新聞紙生產廠家對美國、加拿大、韓國等國提出的反傾銷申訴立案調整。這次申訴是我國企業(yè)首次依法提出的反頌銷申訴,引起了企業(yè)界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申訴的結果不外乎兩種:一是敗訴,企業(yè)就將繼續(xù)面臨進口新聞紙的沖擊;一是勝訴,由國家對進口新聞紙征收反傾銷稅,或外方承諾以正常價格對中國出口或控制出口數量,使國內新聞紙產業(yè)受到的沖擊減少。無論結果如何,這場自1997年第二季度開始的新聞紙傾銷,已經導致吉林紙業(yè)在1997年出現4500多萬的巨額虧損。
在進行這一場反傾銷申訴的同時,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處于同樣大環(huán)境下的兩家大型新聞紙業(yè)上市公司,同期取得的截然不同的經營成果,由此應引起企業(yè)界、領導層對企業(yè)經營管理和引導的深一層次的思考。
吉林紙業(yè)擁有年產15萬噸新聞紙的生產能力,原有國內市場占有率達18%,在進口紙沖擊下,1997年上半年主營業(yè)務就已出現虧損,下半年虧損還在加劇。公司在1997年中期報告和1997年底發(fā)布的董事會公告中,將責任都歸結于客觀因素,諸如銷售困難、被迫降價、成本提高等。停工降產只能暫時應付問題,如果不從經營者主觀上找原因,只寄希望于反傾銷的勝訴,總想得到國家政策的扶持,那么擺脫經營困境,只怕會可望而不可及.
相反,擁有年產10萬噸生產能力,市場占有率為13%的江西紙業(yè),在同樣的大環(huán)境下,一手抓市場營銷,保持了較大的市場份額;一手抓內部管理,產品成本比年產預計的下降了11.1%,而主營利潤率不但沒有下降反而有所提高,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wěn)了腳跟。
同樣面臨國外產品的傾銷,兩個公司的不同結果說明問題的關鍵還在于企業(yè)經營機制的轉變和經營水平的提高。即使反傾銷成功,如果產品和營銷跟不上去,失去的市場也很難再奪回來。據國內印報行業(yè)最大的印廠《人民日報》印刷廠生產科同志介紹,在這里印刷的七八十種報紙刊物,彩報中除《新民晚報》外,所使用的都是進口紙。
外商能夠傾銷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其產品質優(yōu)價廉,國內企業(yè)在這場競爭中之所以敗下陣來,就是因為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較低,制造成本高。因而使價格降不到進口紙的水平,即使價格相等,產品品質也遠遜于進口紙。這才是我們要認清的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就算這次反傾銷成功了,以后還有才能被市場無情地淘汰。
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臨近,如何迎接挑戰(zhàn),不僅新聞紙產業(yè)面臨著何去何從的抉擇,幾乎所有的國內企業(yè)都應有對市場競爭國際化的充分認識,從思想上樹立市場經濟的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