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我國的“四大發(fā)明”,大家都耳熟能詳,其中的造紙術(shù)對世界文明的促進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早在1900多年前,東漢的蔡倫在總結(jié)前人制造麻紙的基礎(chǔ)上,發(fā)明了用樹皮、破漁網(wǎng)、破布、麻頭等做原料,制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為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
科學技術(shù)的進步,使現(xiàn)代造紙工藝有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古代造紙術(shù)的工藝流程僅記載于厚重的史冊古典中。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位于大山深處的臨桂縣宛田瑤族鄉(xiāng)的平水村,造紙術(shù)的最原始的工藝流程仍保留完好,現(xiàn)代的人仍在重復(fù)操作1900年前的工藝。
穿過長長的歷史隧道,越過重重大山,我們在平水村終于見到了這原始的造紙術(shù)。
家家都有紙場
3月26日,從宛田瑤族鄉(xiāng)政府出發(fā),在崎嶇的盤山公路顛簸3個多小時后,我們到達了平水村。由于此時正是造紙的開工時節(jié),很多村民都在自家的紙場里“撈紙”。(當?shù)厝斯苓@種古老的造紙手藝叫撈紙。)
據(jù)村支書黃順成介紹,全村40多戶人家,200多人,全都是瑤族。家家都有一個紙場,40歲以上的中年人,人人都掌握一整套的造紙工序。至于村里的造紙起源于何時,已無從考證。村民們說,他們的手藝都是從老祖宗那里傳下來的,通過父教子、夫教婦而代代相傳。平水村的歷史大概只有500多年,據(jù)村里老人說,村子自立村以來就開始造紙了,他們村的造紙歷史也應(yīng)該有500多年了。
平水村地處深山,竹山眾多,家家都有十幾畝的竹林,以前由于不通路,交通不便,整根的竹子難以外運,于是村里都將竹子經(jīng)過加工后才挑出山換錢。而在幾百年前,用竹子加工做成紙,應(yīng)該算是最輕便的山貨了,而且價值也比賣原竹貴一些,于是,村里家家都撈紙,家家都有紙場,造紙成為村里很多人家的主要收入。
72道造紙工序
一張成品紙和竹子比起來,雖然很輕,但要將一根根竹子制成紙,工序卻很繁雜。
今年60多歲的黃維慶,在村中造紙已有40多年。他說,造紙首先是采麻(平水人把造紙用的竹子叫麻),每年的農(nóng)歷2月,等竹山的竹筍剛長出2-3枝竹葉,就及時上山將這些嫩竹砍回來,用專門破竹子的篾刀破去竹青,將去掉青皮的嫩竹劈成片,放到村邊的麻塘里,一層竹片一層石灰,然后灌滿水,這叫“浸麻”。等到清明節(jié)前夕,村民就到麻塘里將泡軟了的竹片撈上來,這叫“起麻”。接著就是“洗麻”,把還帶有石灰水的麻放到清水中洗干凈,挑回到自家的紙場,把麻放到用竹片織成的竹席上,用腳將麻踩爛成泥狀,這就是“踩麻”。踩麻需要的體力比較大,而且必須是打赤腳來踩,為了保護腳,很多村民都在腳上綁上麻繩。將踩好的麻倒入一個大水槽中,水槽中預(yù)先就放好了一種在當?shù)厣缴喜上聛碛袧櫥饔玫摹盎~”的汁,然后用棍子在水槽中猛烈的來回攪動,這叫“打槽”,經(jīng)過多次攪拌,水槽中的麻水形成紙漿,這樣基本上就可以“撈紙”了。
撈紙的工具是用細小的竹絲編成的竹簾,村民用這個竹簾放到已打好漿的水槽中輕輕一撈,然后小心地從竹簾揭下一層簿簿的紙,把它碼放堆好。一般等到有1尺多高時,就開始用幾根大樹做成的“紙杠”進行壓榨,把水分榨干。這一道工序要求是很高,若操作不到位,很容易就把辛辛苦苦撈了一天的幾千張紙榨爛。
把紙的水分基本榨干后,然后經(jīng)過剪切、整理,就可把紙一張張地放在竹坪上曬干。這樣一張完整的紙就算造成功了。
曾是村民的主要收入
雖然造紙的工序多,繁雜,也很累,但比起直接挑竹子到山外賣,就輕松多了,而且總的來說,賣紙的收入還是要比直接賣竹子的收入高,所以,2000年前,造紙是平水村的主要收入。
據(jù)村里人說,平水村造出的紙, 一般都是挑到山外的龍勝縣賣,通過那里再周轉(zhuǎn)到桂北各縣,甚至賣到湖南、四川等地。賣紙是以刀數(shù)來算,一刀紙一般是40張,一擔紙是40刀。在上世紀,一擔紙大概要賣50元左右,現(xiàn)在由于數(shù)量少,原材料價格也上漲了,一擔紙基本可以賣到100元左右。
以前由于交通不便,平水村的主要經(jīng)濟來源,基本都來自造紙所得。黃維慶說,從他懂事時開始,家里的一切應(yīng)酬花銷,基本都是靠賣紙,他娶媳婦、養(yǎng)家,也全靠每年做近100擔紙,后來他幫兒子娶媳婦,還是靠原來賣紙積蓄下的錢,F(xiàn)在他雖已60多歲,每年還堅持做30擔紙,每年從造紙這一項中可以收入3000多元!斑@點錢不算多,但用來養(yǎng)老,基本夠了”,黃維慶樂呵呵地說。
現(xiàn)在平水村通公路了,一部分村民從竹山砍下竹子直接可以在村口裝車外運,或者將竹子加工成竹筷胚,雖然家家都還有紙場,但造紙的村民是越來越少了,一般村民一年大概做40擔紙左右,每年造近100擔紙的黃家飛算得上是村里的造紙大戶了。
古老工藝
何去何從
平水村造出的紙,是很環(huán)保的植物纖維紙,由于沒有用化學藥品脫色,其色澤基本保留了原生植物的黃色,表面也比較粗糙,這就決定了它的用途有限,大部分都是用來作為農(nóng)歷節(jié)氣的祭祀用紙。
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現(xiàn)代人們在祭祀先祖時,可選用的形式和替代物品逐漸增多,這樣,用古代流程造出的草紙市場一年比一年萎縮,產(chǎn)量也一年比一年少。
年青一代已很少有人學這門手藝了,就是平水村里,也僅剩些40歲以上的人在造紙。談到以后,黃維慶老人有點迷茫。
據(jù)有關(guān)專家言論及查閱歷史資料,從平水村的造紙工藝流程來看,應(yīng)該算是古代造紙術(shù)保存得比較完整的,從砍竹子這道工序算起,一直到做成成品紙的整個72道工序,沒有添加任何化學用品,對整個自然環(huán)境沒有一點污染。
這項造紙工藝可以說是1900年前蔡倫造紙術(shù)的重現(xiàn),其無形的文物價值是非常大的,該如何去保護諸如此類的古老手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