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之吐生萬物者也;壤,柔土也,無塊曰壤!弊怨乓詠恚寥辣愠休d著百姓五谷豐登的希冀,只是面對日益惡化的土壤污染形勢,大地厚土載污,毒害不斷加重,治理迫在眉睫。
2013年,我國“三大污染防治計劃”同步啟動編制,“大氣十條”與“水十條”分別于2013年與2014年相繼面世,“土十條”猶抱琵琶半遮面,數易其稿,至今尚未出臺。和“霧霾天”“污染水”相比,土壤污染維系每一個人的米袋子和菜籃子,緣何遭遇難產?僅僅是因為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
2016年3月11日,環(huán)保部長陳吉寧在答記者問時正面解答了這個問題。陳吉寧表示,“土十條”編制始于2013年5月,按照中央的部署,環(huán)保部牽頭,多個部門起草。目前已經修改了50多稿,三次征求省(區(qū)、市)的意見和地方的意見,另外5次征求中央和國務院有關部門的意見。
“之所以花費這么長的時間,一是這個問題非常重要,二是基礎非常薄弱。它和大氣、水不一樣,關于土壤污染防治,現在還沒有一部法律規(guī)范,相關的工作也很分散!标惣獙幦缡欠治。詳細來看,土壤污染防治涉及環(huán)保、農業(yè)、國土資源等多個部委,權限和職責重合交叉,需要厘清統(tǒng)合;土壤立法基本處于空白狀態(tài),只是在環(huán)境保護法、土地管理法、固體廢物污染環(huán)境防治法等法規(guī)中有一些涉及,卻沒有專門的法律,這嚴重制約了相關工作的開展。
不得不提的是,難產是難產了,不過終究還是要產的。按照陳吉寧的說法,“土十條”文稿已經基本成熟,下一步將按程序報批后實施。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一旦出臺,將成為我國土壤污染治理的首個綱領性文件。
就環(huán)保行業(yè)而言,每每有關于“土十條”出臺的消息,就會一石激起千層浪,成為社會各界熱議的焦點,畢竟關乎國計民生,更是我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盃幦∮6、7年,使土壤污染惡化趨勢得到遏制”的諾言能否兌現,頗令人期待。
在土壤修復治理過程中遇到的資金與技術兩大難題怎么破?
“取之于土,用之于土。”據業(yè)內透露,“土十條”或提10%土地出讓收益用于土地污染治理,如果這一提議付諸實際,外加財政與社會資本的加碼,每年的投入可達1500~2000億元,將有效打破資金瓶頸。此前召開的2016全國環(huán)境工作會議上,陳吉寧表示,“有些企業(yè)、專家愿意炒這個事情,動不動就十幾萬億、幾十萬億”,“通過改變土壤的使用方式,避免污染擴散,這才是最根本、最有效的辦法”。
資金阻礙解決,技術層面難關的攻克顯得更加迫切。我國國土面積遼闊,地區(qū)之間的土壤性質、氣候條件及污染程度等都不盡相同,外加我國土壤治理起步不久,在檢測與治理方面存在軟肋。鑒于此,老崔以為,第三方治理的PPP模式無疑成為打破技術瓶頸的最佳選擇。此外,設立土壤污染修復治理研究平臺,形成土壤污染治理的技術體系,加強技術的研發(fā)與推廣,是進入新時期及“土十條”預熱過程中亟需解決的問題。
以往,土壤修復行業(yè)的市場空間維持在每年40~50億元的規(guī)模,占GDP的比例不到0.01%,遠低于歐美市場0.3%的發(fā)展水平。已然臨門一腳的“土十條”一旦大門敞開,必然帶來行業(yè)的拐點,10萬億規(guī)模的藍海已經成型。A股中土壤治理概念股如永清環(huán)保、高能環(huán)境、興源環(huán)境、鐵漢生態(tài)、東江環(huán)保、桑德環(huán)境、博世科等值得重點關注。
“天無不覆,地無不載。”但天空不能霧霾如蓋,大地不能厚土載污。土壤污染治理,時機宜早不宜遲,手段宜強不宜弱。
|